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退休至今已近兩年
既然想從事當農夫
那就必需了解農事

植物如同動物  
也是具有生命
希望植物長得好  
則更需了解其屬性
在相關的知識領域中
最難掌控的
應屬氣候的運轉變化

還好我們擁有老祖宗的智慧結晶
二十四節氣記載了季節天候變化
過程中若我們能充分地觀察運用
相信會有豐碩的成果
期待努力中


小葉欖仁已長滿新葉

滿園子的玉荷包荔枝花蕊盛開中

 

紫梅新葉長滿枝頭

 

 

 

 

 

種植未滿一年的木瓜已結實累累

移植自彰化老家的香蕉已長出第一串
 
 
 
 
*以下參考自網路資訊
 
 
二十四節氣簡介
「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我國民間自古普遍流傳這句俗語,至今未改,可見節氣受到一般農民重視的程度,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家所獨創,用來指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週期,以補救我國以前使用陰曆日期,無法配合季節變化的缺點,古代農民由長期的生活經驗中得知,農業與季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因此他們只要看一下當時是處於那個節氣,便可瞭解此段時期的氣候狀態,適時的進行農事,以免氣候產物與季候變化脫節而影響收成,因此節氣對農業社會的人而言,它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農事息息相關,同時亦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準則。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過程,當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時,從地球看太陽,彷彿是太陽在黃道上繞地球走了一週。中國古代的天算家,以黃道上的春分點為0度,每15度定一個節氣。黃道一週360度,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在月首的稱「節」,月中的稱「中氣」,簡稱為「氣」。在陽曆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 6 ,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 2日。
他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反應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 反應氣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反應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這些節氣的含意,是以中原地區的氣候為準,像我們在臺灣,秋、冬並沒有霜雪,夏、秋卻有颱風豪雨。
人們為了便於記誦節氣名稱和大概日期,編了一首『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前四句裡,每句含有六個節氣,例如:「春雨」兩字代表立春和雨水;最後兩句說明節氣的大概日期,「六廿一」的六是「六日的前後」;「廿一」是指「二十一日前後」。(這裡日期都是陽曆,「廿」讀作「念」,是「二十」的意思)
古代流傳的一首歌訣說:正月立春雨水節,二月驚蟄及春分,三月清明並穀雨,四月立夏小滿方,五月芒種並夏至,六月小暑大暑當,七月立秋還處暑,八月白露秋分忙,九月寒露並霜降,十月立冬小雪漲,子月大雪並冬至,臘月小寒大寒昌。
農曆規定每一個月必定要有一個中氣,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成為前一個月的閏月。原來19個「回歸年」共有228個中氣和235個「朔望月」,即是有7個月沒有中氣,這些沒有中氣的月便正好成為閏月。
 
 
驚蟄
春雷乍響,大地萬物開始萌芽生長。那些在嚴寒冬天時躲進土壤內或在石洞裡蟄伏起來的動物被春雷驚醒後,也開始甦醒、活動,迎接春天的來臨。「驚蟄鳥仔曝翅」這句諺語的意思是:驚蟄之後氣溫升高,不只是冬眠的動物會出來活動,連鳥兒都會飛出鳥巢,停在樹枝上曬太陽呢!
中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長大,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驚蟄的節氣神是「雷公」。相傳「雷公」是一隻大鳥,而且隨時隨地拿著一支鐵鎚,就是他用鐵鎚打出隆隆的雷聲,喚醒大地萬物,人們才知道春天已經來臨了。「二月初二彈雷,稻仔卡重過秤錘」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農曆二月初二大約在國曆三月初,如果這時候打雷,表示節氣正常,今年也會風調雨順,稻穀粒粒飽滿,稻穗彷彿比秤錘還要重喔!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這個時候,對農夫們而言,正是忙著插秧、播種的時節,期待這一年能有好收成。是全年氣溫回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驚蟄雖然氣溫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