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

合顏悅色工房登上蘋果日報假日旅遊版

合顏悅色工房今天上了蘋果日報副刊的全國假日旅遊版,
對於這件榮譽的事,內心除了高興之外,卻頓感壓力倍增。

多年來我們在高雄大樹積極推廣天然染色這項傳統工藝,
過程中充滿酸甜苦辣,如今「荔枝染」已從過去對它陌生,
到現在大家能朗朗上口甚至熱愛它,進而在大樹區逐漸開花結果,
看到這樣的光景,我們深感榮耀!

我們很慶幸能在國內天然染色這項傳統工藝大師---簡玲亮老師及馮瓊珠老師
的指導下,習得一技之長。今天雖然獲得些微的肯定,但我們不敢自滿,畢
竟這是一條學無止境的路,後續要走的還很長遠。

希望愛護我們的親朋好友們,繼續給我們支持鼓勵,
我們會更加努力創作,竭盡所能地將最佳的作品呈現與大家分享。



 

◎以下摘錄自 2013-01-20蘋果日報 副刊

高雄大樹單車遊鄉村探百年水道鐵橋

1913年是高雄大樹區歷史上輝煌的一頁,橫跨高屏溪的舊鐵橋、肩負高雄民生用水要務的竹寮取水站,都在當年完工啟用。百年過去,如今或有毀損卻風華猶存。此外,植物染工房、有機咖啡也呈現在地新風貌;還有建築具特色的佛陀紀念館,以輕鬆及現代化的方式,帶人進入宗教藝術世界。
報導吳孟芳 攝影高世安   

倚著高屏溪與屏東遙遙相對,高雄大樹的舊鐵橋下,有片充滿綠意的濕地公園,數條單車道交錯其間。來到這裡,騎單車迎風馳騁,十分享受。這著名的舊鐵橋完工於1913年,曾是運輸史上的重要工程,當時有「東洋第1大鐵橋」的美譽,如今雖功成身退,但鋼構的橋樑依舊醒目、風韻猶存。 順遊單車道可通往大高雄灌溉用水、曹公圳的源頭,另一端則可至與民生用水相關的竹寮取水站。同樣在1913年完工啟用的竹寮取水站,是早期高雄最早的水源地,如今仍在運轉中,去年底相關單位卸除周邊圍牆後,變得比過去易親近。取水站的建築外觀既有文藝復興時期哥德式的影子,又有中國的山牆、瓦鎮,與類似日式太子樓的設計,多元混合獨樹一格。不過或許因為太難歸類,大樹文史協會導覽人員說,有當地人乾脆叫它「四不像」。

染布飄揚 咖啡飄香
大樹區的歷史資源遍布,但除三和瓦窯、木炭窯、鳳梨罐詰工廠等產業文化外,地處偏僻卻優雅脫俗的姑婆寮莊家古厝,也值得一探。在歷史已逾百年的古厝,看得見建築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發展軌跡,另外,大門上的劍獅,雖說是用來避邪,但總覺得它模樣可愛。
荔枝是大樹的代表經濟作物,每年初夏的玉荷包荔枝讓人垂涎,且在大樹荔枝樹還可當植物染料,並發展成各種布製品。尤其來到「合顏悅色工房」,遊客不僅能在戶外庭園和老闆夫妻品茶聊天、欣賞手工藝品,還可以學做植物染DIY,這才知道荔枝與胭脂等植物染是用熱染法,和常見冷染處理的藍染不同,雖費工費時,但顏色變化較多。
不過最讓我意外的是,原來大樹區也產咖啡。「紅豆有機咖啡莊園」老闆栽種咖啡已20多年,他利用當地火山岩沖刷土的特性,培育的咖啡不苦澀、不酸,且淡雅回甘,並成功行銷至日本。這裡除有咖啡等飲品,廣受歡迎的養生咖啡雞(120),是以咖啡、溫補中藥燉的雞湯,清爽不油膩,值得推薦。

輕鬆領略 宗教藝術
說到近來大樹最熱門的景點,莫過於是成立剛滿1周年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這裡沒有一般佛寺給人的嚴肅氣息,反倒熱鬧得輕鬆自在,就連人間通訊社社長妙開法師都打趣的說,紀念館有3多,就是遊客多、桌椅多跟廁所多。入口處的禮敬大廳中,有大家熟知的便利超商等商家齊聚,不過畢竟還是佛門聖地,賣的全是素食。
從現代化的禮敬大廳到唐風的八塔、印度式佛塔造型的本館,紀念館建築風格多元也尋得到佛教的發展軌跡。佛牙舍利、佛像自是參觀重點,戶外庭園的植栽、雕塑、優雅的祇園,還有廊道下的禪畫禪話,不僅是宗教藝術的呈現,也發人省思,值得走訪。




沒有留言: